“最严治气”治出丽水好“气质”

2020-10-29 0

从2005年竖起烟囱,到2014年初拔除第一根烟囱,再到2019年淘汰燃煤锅炉……一路走来,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同一位亲历者,见证着丽水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坚实脚步。

  随着生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水性、无溶剂合成革产品愈发受到青睐,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眼下,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吹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迈上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不凡之路。

  守护蓝天,让烟囱告别历史

  烟囱,曾是产业兴旺的标志,是一座城市工业化演进的足迹。2003年,合成革产业被引入丽水开发区,十年内迅速壮大,鼎盛时期年总产值达到136.5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为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林立的烟囱冒出黑烟,不仅遮蔽了蓝天,也让下辖村庄的百姓心情复杂。“过去,人们对水阁的印象就是灰尘大、有臭气,我们平时在家都不会开窗通风。”老水阁村民顾慧霞向记者回忆。

  据了解,当时开发区有80余家合成革、革基布、化工等企业均自建小锅炉燃煤供热,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传统的合成革采用油性聚氨酯树脂生产合成革的面层和基层材料,生产中需要用到DMF(二甲基甲酰胺)、甲苯等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在生产过程中极易挥发,气味刺鼻,造成空气污染。

  2010年,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与原丽水市环保局共同调查研究中,工业区附近的水阁村、龙石村、张村安置区等在下风向时都检测到DMF特征污染物超标。这个问题曾被浙江列为省“811”环境保护行动第一批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之一,而解决该问题也成为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2013年,在全市拉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幕之时,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启了全面整治行动,紧抓建成供热、供气基础设施,全面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并提出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园区内80余根烟囱全部拔除。

  2014年1月,丽水市杭丽热电有限公司正式为开发区首批11家企业集中供热,实现每年节约原煤1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0多吨。到了当年年底,33根烟囱一一消失,开发区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的现象大幅改观。

  后来,因为有的企业临近居民区,拆除高大的烟囱会影响周围的居民生活。于是,少量烟囱被去功能化,成为开发区走向绿色发展的见证。

  搬迁至云阁苑的顾慧霞,在2019年5月被开发区环保局聘为环境监督员,和她一样肩负环境监督使命的业主代表还有9人,他们轮流参与污染治理和执法巡查,对开发区生态环境改变的感受也最深刻:“最近几年,通过开发区管委会铁腕治理,企业不断提升改造,环境明显变好了,周边不再灰蒙蒙的,天空变更蓝了,大家出门都不用再捂着口鼻了,前来买房、投资的人络绎不绝呢。”

  让烟囱不再冒烟,是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谋定治污“六场硬战、十项措施”的重点任务之一。以“一根烟囱”为抓手,管委会高度重视分散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截至2019年1月底,开发区已全面完成分散燃煤锅炉淘汰。

  整治臭气,吹响最严改“革”号角

  结束“烟囱时代”只是开发区治气的第一步,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有机废气才是最大的整治难点。

  自2003年引进合成革产业以来,针对所带来的臭气排放问题,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工作。2019年初,开发区吹响了“史上最严”合成革产业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的号角,包括合成革制造、合成革后整理、革基布制造以及树脂生产全产业链的42家合成革产业企业纳入整治提升范围。

  之所以说“最严”,是因为此次行动将合成革产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标准,在现有国标的基础上再提升了50%,同时将DMF回收率提高到97%以上。

  “开发区集聚着工业企业707家,因特殊的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影响,空气不易流通,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导致区域臭气问题突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副局长叶东升说,2017年,开发区出台了《开发区合成革行业VOCs污染整治提升方案》,第二年底完成了相应整治任务,“但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较为落后,废气收集和处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根本杜绝区域臭气问题,必须实施最严标准、最高要求的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针对合成革产业企业废气处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发区将臭气整治的刀刃瞄准了车间生产线。在此背景下,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率先更新了集气密封系统,集气范围涵盖生产线、配料间、储罐、打样室、余料间及其他所有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场所,基本做到有机废气集气全覆盖,实现车间基本无臭味。

  “最严治气”远不止如此。出于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意识,开发区环保局决定筛选一批企业对现有废气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

  今年6月,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DMF精馏尾气二甲胺处理系统试点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新工艺流程在原吸收塔系统基础上,在塔前配置了降温洗涤过滤系统,包括降温洗涤器、凉水塔、循环水泵、洗涤水泵等。其中,降温洗涤器是本次改造的关键,可降低来自干法生产线废气的温度,确保进入DMF吸收塔的废气降温至30℃以下,从而保证DMF的吸收效果,实现废气达标排放。与此同时,开发区在合成革产业中推行6S现场管理,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六个方面对企业生产区整改情况定期评估。仅1年时间,企业厂区车间作业环境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员工卫生环保意识有不同程度提升,合成革产业31家企业均符合6S验收合格要求。

  实际上,推行“最严治气”并不容易,对企业而言既是生存挑战,也是生存机遇。浙江新旭合成革有限公司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购置各类治污设备,虽然改造成本很大,但想到改造后带来的美好前景,企业负责人说,再困难也要坚持:“如果无法完成整改,企业甚至会面临关停风险,短期内增加的成本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而考虑。所以,这项工作我们没理由不支持。”

  理念迭代,治气注重治标又治本

  合成革产业在推动开发区乃至丽水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成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简单地把治气理解为末端治理,只抓整改是无法杜绝臭气的,治气得从源头抓起。除了政府引导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转变理念、主动求变,这也是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所在,更是治气的核心关键。”叶东升说。

  于是,2007年,开发区管委会与国内皮革研究权威单位的四川大学开展聚氨酯革后整理水性材料应用工艺研发与推广;2009年,浙江优耐克、浙江德美博士达两家合成革用水性聚氨酯树脂生产企业落户园区,为区内企业提供水性树脂。

  以“水”代“油”,以发展生态合成革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道路,开始日益明朗。2011年,国内首批2条水性合成革生产线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这两条生产线的投产,也让开发区找到了合成革产业污染整治的新办法,此后,水性合成革生产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2016年,浙江昶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进驻丽水,这家企业是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打造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合成革新型高科技产业而引进的特色企业,在企业产品陈列室,大到屏风、电视背景墙、刺绣壁画,小到皮沙发、皮包、皮鞋,都是用环保水性革制造而成。走进这家合成革企业,不仅能发现这里的车间干净整洁,而且闻不到一丝异味。

  浙江昶丰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晨旭介绍:“水性合成革比油性合成革更加绿色环保。在生产水性合成革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以水性合成革制作的产品废弃后还能自然降解,不给环境添负担。”

  为鼓励合成革企业加快技改,开发区还出台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专项扶持政策,对企业实施30%-50%的技改补助。如浙江合力革业在2019年的整治提升行动中,高标准完成了集气密封改造、DMF防堵喷淋改造、现场管理提升、二甲胺治理等工程,累计投资1510万元,获得补助439万元,直接为企业减轻了环保改造的投资负担,促进了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传统油性革龙头企业开始加速布局“水性生产线”,其中浙江合力革业有限公司已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水性合成革生产线2条,无溶剂生产线2条。

  “接下来,我们还好会更大力度开展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同时,以此为契机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丽水生态合成革逐渐走向市场是开发区合成革产业的发展方向。”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丽水日报

To Top